"风也萧萧,雨也萧萧,瘦尽灯花又一宵"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《采桑子·谁翻乐府凄凉曲》。纳兰性德(1655年—1685年)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洲正黄旗人配资论坛开户,清初著名词人,被誉为"满清第一词人"。其词作以"清丽婉约,哀感顽艳"著称,尤擅通过自然意象与日常细节抒发深情,代表作《饮水词》传诵至今。
风也萧萧,雨也萧萧:以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起笔,既是对客观环境的描绘,也是对主观心境的投射。风雨的"萧萧"声与下文"灯花"的静默形成对比,强化了孤独感。
瘦尽灯花又一宵:诗句通过"风""雨""灯花"等意象,构建了一个封闭、压抑的时空场景。风雨的喧嚣与灯花的静默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对比,凸显词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助。"瘦尽灯花"以物喻人,灯花的消逝暗指词人青春或情感的流逝,而"又一宵"则暗示这种孤独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生活的写照,情感深沉而绵长。
展开剩余69%纳兰性德多写悼亡与相思,此句可能暗含对亡妻卢氏的怀念。卢氏早逝后,纳兰性德常通过词作抒发"人生若只如初见"的遗憾,而"瘦尽灯花"的意象,恰似他对逝去情感的无力挽留。"又一宵"的重复,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,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。词人以"灯花"自喻,暗示自己在孤独中逐渐凋零,情感真挚而动人。
"萧萧"的叠用与"又一宵"的反复,强化了诗句的节奏感与情感深度,使凄凉氛围更加浓郁。全句无一字直接抒情,却通过风雨、灯花等意象,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画面,体现了纳兰词"以景语写情语"的典型特征。"风也萧萧,雨也萧萧"是实景,"瘦尽灯花"既是实写也是虚喻,虚实结合,拓展了诗句的意境空间。
纳兰性德与表妹卢氏婚后恩爱非常,但卢氏因难产早逝,年仅21岁。此词作于卢氏去世后,纳兰性德深陷痛苦,以词作寄托哀思。《采桑子·谁翻乐府凄凉曲》全词充满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孤寂,此句正是其心境的集中体现。清初文人常通过词作抒发个人情感,纳兰性德作为满族贵族,却以汉文化为根基,其词中"萧萧""灯花"等意象,既承袭了唐宋词的传统,又融入满族文化的细腻感知,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。此句被视为纳兰性德"悼亡词"的经典范例,其"以浅语写深情"的手法,影响了后世如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对"境界说"的阐述。现代学者常以此句分析纳兰词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。
"风也萧萧,雨也萧萧,瘦尽灯花又一宵"以风雨为幕、灯花为证,浓缩了纳兰性德对孤独、爱情与生命的深刻体悟。诗句通过叠字、反复与意象的巧妙运用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的生命体验,其"以景语写情语"的艺术手法,使凄凉氛围跃然纸上配资论坛开户,成为清代词坛中抒写孤寂心境的典范之作。
发布于:福建省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